服務熱線
1337-8662-865
游戲版號全稱《網絡游戲電子出版物審批》也叫游戲出版運營的批文號,是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審核發布的,對于游戲根據著作權(游戲軟件著作權,含網絡游戲)法和[計算機游戲軟件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游戲軟件廠商或者個人作者開發的游戲軟件在開發完成后就受到著作權(游戲軟件著作權,含網絡游戲)法的保護。
游戲版號是對游戲名稱的保護。著作權證書保護的是游戲的代碼,名字登記是可以重復的;
而游戲備案登記的作品名稱是根據著作權證書的名稱(可以是簡稱)來的,是不允許重復的。
例如現在有甲乙兩家運營公司,游戲軟著登記證書的名稱均為A,甲公司先辦理了游戲版號(名稱A),乙公司則不能以A來申辦游戲版號(不能重名),要申報版號只能先進行軟著名稱變更。而且甲是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讓乙停止以A名稱運營推廣該游戲的。
隨著游戲市場的火熱,國家對游戲的審核監管力度正在逐步加大(手游也不例外),游戲版號也是其中審查的重點。不具備游戲版號面臨強制下線的可能,下線意味著損失信譽、用戶丟失等一系列問題。而且有朝一日可能會全面監管起來(預測)。
游戲版號引起了很多單位的重視,已成為與一些發行公司和代理公司進行合作的必要文件。
七大類游戲(不涉及政治,軍事,民族,宗教,沒有劇情介紹,角色扮演等題材內容且無故事情節簡單消除類、跑酷類、飛行類、棋牌類、解密類、體育類、音樂舞蹈類、休閑益智國產移動游戲 簡稱:七大類) (手游不需要做防沉迷備案,但是除了王者榮耀它是特殊的,具體想了解查去年新聞噢。)
【棋牌類申請版號:不能直接比大小的賭博類型棋牌游戲,比如牛牛、炸金花、德州撲克?!?/p>
非七大類(帶有對戰、角色扮演、劇情等非上述類型國產移動游戲簡稱:非七大類)
很多人都在想我其實就想辦一個游戲版號,有的是被第三方合作方要求有這個證,為什么辦個版號牽扯一大堆證件出來?屬實有點蒙?有的人根本不敢相信,覺得都是騙子搞推銷的,那么下面我來澄清下我們不是騙子,解釋下為什么牽扯這么多證件呢?
(解:如果公司只是負責研發沒有運營那么可直接申請ICP然后來申請版號。)
但是游戲運營類的公司,就必須要申請網文,然后才可以申請ICP,*后才能申請版號
?。ń猓汗鞠脒\營游戲必須要去文化廳做上線運營備案,那么文化廳會讓公司提交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所以必須辦了網文然后申請ICP *后才可以申版號。)
有人問到那為什么辦理網文? 如果是游戲運營公司,你的游戲肯定要上線推廣運營,那么你必須要去文化廳做游戲上線運營備案 這是文化廳會要求公司提供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所以必須辦理網文,并且你是游戲運營公司必須要辦理ICP那管局也會要求你提供網文才可以辦理ICP,然后才可以辦版號。
游戲軟件著作權就是游戲的源文件的版權,這塊肯定是開發商才有的,而且ICP許可證一般是游戲運營公司才有的資質(有部分游戲開發商也有ICP許可證),如果說游戲運營商辦理游戲版號,那么肯定需要得到開發商的軟件著作權授權,如果開發商自己去申請,那么首先需要得到運營商的ICP許可證授權,或者自己公司去申請ICP許可證;也就是說雙方都可以申請,但是,每款游戲只可以有一個版號,也就是說,如果是運營商辦理的游戲版號等到合作起到了,開發商想找別的運營商代理游戲,那么只能讓之前的運營商注銷了游戲版號之后才可以再次申請。這種情況下,在協議書里面一定要注明,否則對方不給注銷,那么您這款游戲就沒法讓其他公司運營。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麻煩,大多游戲開發商都選擇自己企業辦理的。這樣對方就只有負責運營游戲,而所有的版權都在游戲開發商手里。
以上編輯我是把盡可能用到的想到的知識都寫上了,若有不詳細大家見諒,或電話咨詢我。
距離上一次游戲版號的發放時隔8個月后,在4月11日晚,*新一批游戲版號終于公告發放。國家新聞出版署官網披露“2022年4月份國產網絡游戲審批信息”,共有45款游戲獲得新版號;這是今年首次公布網絡游戲審批信息,也是自2021年7月22日以來,國家新聞出版署首次下發游戲版號,總共時隔263天。
網絡游戲上市都要做游戲備案。目前網絡游戲備案主要向兩個政府部門申請。一個是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網絡處,另一個是新聞出版總署數字科技司。
除了這種備案以外,新聞出版總署也要求經營網絡游戲的公司,每款產品需到新聞出版署做一次互聯網出版備案(網絡游戲電子出版物前置審批),通常稱為游戲版號。
游戲備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游戲運營備案,一種是游戲出版備案。游戲運營備案——指文化部要求在游戲上線運營后規定時期內內到文化部做游戲運營備案。游戲出版備案——是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相關游戲出版運營的批文號的簡稱。辦理游戲版號有兩個前置條件,必須要有游戲著作權和ICP經營許可證。
包括:游戲總體介紹、開發運營公司介紹、NPC人物對話、物品道具名稱、技能列表說明、任務文本、防沉迷設置說明、游戲內的屏蔽詞庫等相關文字內容;
2.游戲演示光盤 [游戲自動演示視頻刻盤] 電子版本;錄制時長為10分鐘左右,包含游戲登錄過程、主要技能展示、游戲場景及人物動作展示等信息;
2)研發公司的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如為個人享有游戲著作權的,提供個人身份證復印件;
4、主要負責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編輯、技術人員的專業職稱證明和身份證明;
5、游戲中全部對白、旁白、描述性文字及游戲主題曲、插曲的歌詞文本(中、外文文本,此項只需提供電子版);
6、版權貿易或運營代理協議(中、外文文本)、原始版權證明書、版權授權書副本或復印件(加蓋公章);
7、輸出國家或地區對該游戲的分級評價或有關證明(注:若無分級材料則需提供此游戲在原產地無分級的說明文件并加蓋公章);
9、自行審核報告(要求按照《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對游戲內容進行自審自查,必須寫明是否存在違反相關規定的內容,含可能存在爭議內容的相關說明,加蓋公章);
游戲版號自18年3月份停批之后催生了游戲市場上版號的交易。曾經一度一個版號的費用高達幾十萬,五證殼(五證包括營業執照、ICP、文網文、游戲版號、游戲備案)公司甚至突破百萬大關。
版號剛停批的時候五證殼也就二三十萬的價位,到今年3月初,這個價格上升到45萬左右,而現在,一款名字合適的斗地主五證全的公司,*高能賣到80萬。
其實“版號授權”這種奇葩東西的出現也算是國人變通能力的體現。版號停批了辦不了了 那怎么辦?只能以聯合運營的方式與有版號的企業達成合作,永久授權使用這個版號在大陸地區的運營推廣。說白了就是永久賣給被授權方了唄。棋牌版號國家一直管控的很嚴格,想拿到一款版號更是不容易的。自然就催生了版號價格的一路上漲,加之授權一個版號市場上就少一個資源,價格越來越高你也就能理解了。要想拿到一個好點的名字的棋牌版號或者公司這時候就得下血本了。
現如今運營一款棋牌游戲上線推廣的話,渠道方卡的是非常嚴格的。幾乎大點的平臺(比如華為,百度,微信....等)都是需要版號具備運營備案的。而且備案的單位需要與版號的運營單位一致才能授權上線運營。這樣的資源確實少,大多數版號要么是沒做備案,要么就是備案是用另一家公司的網的不一致。之前小編也操作過這樣的授權,資源確實難找。一旦找到價位也肯定不會低的,但是找到也不愁沒人要。
現在的棋牌市場資源很少了,自18年停批之后到現在該授權的基本都授權出去了。僅有的資源要么就是公司五證整體轉讓的 價格特別高,要么就是剩下些名字不好的棋牌版號。
19年初經歷過版號停批的冷冬后,終于迎來了春天版號恢復審批。正當各大游戲廠商準備大施拳腳的時候,卻被不幸的告知棋牌版號以后不會在下放的消息,這無疑又是一沉痛打擊。所以現在的棋牌市場交易還是有的,沒有版號耽誤上線運營,人員成本在那擺著怎么辦。只能硬著頭皮去買了?,F如對接一個資源少一個資源,小編手上也有幾套資質。有需要的可以聯系小編,先變給你安排到位。
盛訊達在*新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游戲業務處于戰略收縮狀態”,據游戲日報了解,這是該上市公司首次明確談及對游戲業務的新態度。
去年12月份,盛訊達發布了出售中聯暢想51%股權的公告,交易對方為江西焱焱,交易對價為2.85億元,在該公告中,盛訊達還提及可能會繼續向江西焱焱轉讓剩余股權。
盛訊達2022年上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其游戲業務營收為3058萬元,而中聯暢想營收為3608萬元,凈利潤2459萬元。從這一數據可了解到,中聯暢想(主要產品為海外棋牌類游戲)是盛訊達游戲業務的營收主力,放棄中聯暢想后該板塊營收將大幅下滑。
這意味著,未來將聚焦直播帶貨與新能源業務方向的盛訊達,可能不再有“游戲公司”標簽。
實際上,上市公司逐步調整游戲業務核心級甚至剝離游戲業務的情況并不少見,但轉型后的結果差異較大,有的走向正軌,也有的走向了絕境。
2020年天神娛樂(2021年底證券簡稱更名天娛數科)開始轉型,游戲和數據流量是兩大主要業務,彼時游戲仍舊是第一營收主力。2021年天神娛樂出售了幻想悅游,推出了數字競技平臺“PK.NOW!”,數據流量業務成為了營收主力,游戲業務營收在總營收中占比17.1%,不過扣除掉營業成本,電競游戲業務利潤與數字流量業務利潤接近。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天娛數科的電競游戲業務營收占比僅剩1.47%,數據流量業務成為了絕對核心。
其一是艾格拉斯,在2021年度半年報中,公開原有管理層相繼離職,因為現有管理層無游戲業務運營和研發經驗以及行業政策,已關?;蜣D讓游戲業務,不再接觸游戲業務;
其二是晨鑫科技,2018年游戲業務在晨鑫科技營入中占比達到了87%,但經歷版號停發后其進入持續虧損階段,2020年晨鑫科技轉型去做芯片和智慧打印業務,游戲業務營收占比下滑到2.71%,到了2021年晨鑫科技的游戲業務營收更是僅有659元。
相比前面三家公司,盛訊達的選擇要更有底氣,游戲業務此前在總營收中占比只有10%左右,互聯網直播帶貨業務在總營收中占比約79%,雖然短時間會出現業績下滑,但也解決了面對行業政策收緊而不得不進行調整升級導致的風險和成本壓力。